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可燃气体报警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可燃气体报警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可燃气体报警器是用于检测环境中可燃气体浓度并发出警报的安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等领域。以下是其工作原理与分类的详细说明:
一、工作原理
检测原理
可燃气体报警器通过传感器检测环境中可燃气体的浓度,核心环节包括:
气敏传感器:接触可燃气体后,传感器的电导率、电阻或催化活性等物理/化学特性发生变化。
信号转换:传感器将气体浓度转化为电信号(如电压、电流)。
信号处理:电路放大并处理电信号,与预设阈值对比。
报警触发:当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触发声光报警或联动通风/切断装置。
常见传感器类型
催化燃烧式:利用可燃气体在催化剂表面燃烧导致电阻变化,适用于甲烷、丙烷等。
半导体式:气体吸附改变半导体电阻,成本低但易受环境影响。
红外式(NDIR):通过气体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检测,抗干扰强,适用于高浓度或惰性环境。
电化学式:多用于有毒气体,部分型号可检测氢气等可燃气体。
二、分类方式
按检测目标气体分类
单一气体报警器:专用于一种气体(如甲烷、氢气)。
复合式报警器:同时检测多种可燃或有毒气体。
按使用场所分类
工业用:防爆设计,高精度,可联动控制系统(如化工厂、加油站)。
民用型:家用天然气、液化气报警器,结构简单。
按安装方式分类
固定式:长期安装在危险区域,持续监测。
便携式:手持设备,用于临时检测或巡检。
按传感器技术分类
催化型:传统可靠,但需氧气环境。
红外型:免维护,适用于缺氧或腐蚀性环境。
半导体型:家用常见,寿命较短。
三、选型注意事项
根据目标气体选择适配的传感器类型。
工业环境需符合防爆等级(如Ex dⅡCT6)。
定期校准维护,避免传感器失效。
可燃气体报警器是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关键设备,合理选型与正确使用能显著提升安全性。
[返回]